时间:2020.10.26 浏览:455次 作者: 来源:
10 月 7 日,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了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。法国科学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国科学家Jennifer A Doudna 因 “开发了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” 而喜提2020年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-- 诺贝尔奖。
(图片来源:诺贝尔奖官网)
外行看热闹,内行门道。诺贝尔奖组委员在诺贝尔化学奖颁奖词中用的单词是“development”,而生理学或医学奖及物理学奖颁奖词中用的单词是“discovery”。同样D字母开头,仅仅几个字母差异,但是意义却天壤之别。翻翻既往诺贝尔奖的颁奖词,可见大多用的是“discovery”,即“发现”,其内在强调的既是“首次”。
那如何评判是“首次”呢?那就要看论文的首发时间了。
欢度国庆/中秋双节的国人在纷纷为华人科学家张锋措施诺贝尔奖惋惜的时候,其实一位东欧科学家的成果更具有竞争力。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(Vilnius University)生物技术研究所Virginijus Siksnys教授团队也独立开发了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,展示了如何指示 Cas9 酶切割 DNA 序列。
遗憾的是,Virginijus Siksnys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较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晚了近40天。但就是这40天,却产生了完全截然不同的结果。据《江湖日报》报道,Virginijus Siksnys这篇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在当年4 月曾被Cell拒稿,从而耽误了时间。这又一次证明了,科学家抢占论文首发权的重要性。
论文代表了国家的科技话语权。抢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,就是争夺科技话语权。争夺论文首发权从来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科技话语权战场,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。虽然国家近期来大力提倡“破四唯”、“破五唯”,但影响因子当真不重要吗?当然重要,而且很重要。
那么问题来了,要影响因子还是首发权?
• 有人既要影响因子,又要首发权。这种情况不多,但是也不是个例,既想要获得论文的首发权,又能获得非常高的影响因子,其中我们的薛其坤教授,率先发现了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”,当时在世界顶级期刊Science上进行了发表,获得了很多的荣誉。这是比较幸运的情况。
• 不追求影响因子,要首发权。这种情况是如今科学界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,因为如今世界很多大型实验室都在研究一个相同的课题,都在进行攻关,有重大的发现的时候,就要第一时间进行发表,这样就能宣布这项研究的话语权,而且率先进行发表,也容易获得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大奖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青蒿素的研究,当时屠呦呦在得知国际上有科学家将要发表青蒿素结构的文章之后,她向领导申请,经过审批之后,她在国内《科学通报》上发表了这篇文章,虽然当时只是简短一页纸的内容,但是获得了首发权,后来她更是获得了诺贝尔奖,在一定的程度上肯定了先发为王的说法。
• 还有人是追求影响因子,不追求首发权。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研究成果没有达到世界性的原创成果,这时候,都是追求SCI、SSCI论文,特别是Nature、Science、Cell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,而且如今国内的科研评价体系等情况,都需要有高影响因子的论文。这也是造成大家都非常关注影响因子变化的原因。
• 不追求影响因子、也不追求首发权。也有人两个都不追求的情况,这种论文一般就是应付考核,文章发表之后,也基本上没什么人关注,大多是为了丰富CV履历。
根据你的需求,去选择合适的发表途径,才能让你更好的达成目标。如今科学最前沿的竞争非常激烈,想要迅速成名,就不要追求影响因子,但是保密工作要做好,第一时间发表是非常重要的。因为在很多时候,只有第一,没有第二,因为没人记住第二个发现的人。
国外出版社很早就意识到论文首发权的重要性,所以在正式出版前(指有了具体刊期和页码),先在线出版,如Science出版社的First Release、Springer出版社的Online First、Wiley出版社的First Published、SAGE出版社的First Published、Elsevier出版社的Article in press、牛津大学出版社的Advance articles、剑桥大学出版社的FirstView articles等。
近年来,国内两大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也开始尝试论文优先出版,这无疑为抢占论文首发权迈出了一大步。
下一篇:从0.2~74,阿旺和你分享发表SCI论文的实践经验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