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图片  

从0.2~74,阿旺和你分享发表SCI论文的实践经验

时间:2020.10.26 浏览:429次 作者: 来源:

如果你爱逛小木虫、丁香园论坛,你可能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如何撰写SCI论文的鸡汤贴。

如果你是科研院所或高校学生,你会发现每隔几天就会有大咖来做“How to publish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?”或“How to publish in high-impact journals”的讲座或论坛。

如果你是研一或博一新生,老板可能每次组会都会push你,让你多读文献。读什么文献?当然是CNS级别的期刊,至少也是列入Nature Index的期刊,或者研究领域内Nature Review、Annual Reviews系列期刊上的综述。

感谢校长、院长、所长、老板们给我们提供了长见识、扩眼界、拓视野的机会。您最后一张幻灯片,感谢了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,着实让我们感动不已,看看这位大牛,对手下人多尊重、多好啊;您演讲的最后一句话,都是说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加入你们一起探索…的乐趣,但是往往发给您的邮件都是石沉大海。


各位大佬,你们带着微笑、语气和睦、抑扬顿挫的讲座,除了让我们知道你们从多难-多牛的成功历程,其他真的没有多少“卵用”。因为有了创新的idea、好的实验结果,我就是爬也会扒出一篇10分+文章来。至于您说的多读、多写、多改,听了很多年,事实上效果的确没有令我们老板满意。

另外,我其实很想在您讲座时举手提问的问题是:据说大咖实验室都是PhD写文章初稿、post-doc修改,然后直接润色或者国外合作伙伴修改定稿,这是真的吗?大佬们真的不用管写作修改文章吗?但是,为了课堂和谐、单位稳定、学科发展,我隐忍未问;只是屡见报端各种大咖涉嫌学术不端后,总是把锅砸给底下辛苦耕作的“蜜蜂”们背,也算是部分回答了我想提问的问题答案。还有,老板您让我们读CNS、Nature Review系列期刊文章,且不说您能不能读懂,反正我是读不懂,虽然为了能读懂我还查了很多背景知识。

阿旺既不是大佬,更不是经专家评议的全面世界一流科学家。但阿旺有血泪史,有屡投屡拒、屡拒屡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。

在阿旺发表的200多篇国际同行评议论文中,最高影响因子74.699、最低0.245,有一个字不改直接接收的喜悦、有投过15本期刊后被行业内Q2期刊接受的惨痛经历。


今天,阿旺就和大家一起叨叨这些成功时刻和开心往事。

这篇文章一字未改直接接收

这篇文章一字未改直接接收

这篇文章一字未改直接接收

这篇文章接收后拒稿再接收

这篇文章仅文字修改(小修)被拒后改投再接收

这篇文章投稿15本期刊后最终在Q2期刊发表

阿旺第一篇发表在国际同行评议期刊上的论文是2009年,那一年阿旺27岁,文章成型于2008年9月。和无数奋发努力、逐梦青年一样,阿旺也有一颗不安分、想红的心,选择的第一个投稿期刊是PNAS。不出意外,3天后阿旺收到了PNAS的退稿信,建议转投专业期刊。阿旺依然清晰记得老板的老板(一个地道美国人)在帮忙润色语言时用了一个单词“ambitious”。文章被拒后,老板的老板推荐了一本1.5分的专业期刊,果然很快就接受了。

这件事告诉阿旺,做个有“ambitious”的青年肯定比“咸鱼”强,但是首先要对自己的研究产出有客观评价,否则会很浪费时间;在大家都争论文首发权的时代,时间是最宝贵的。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再次证实一个血淋淋的现实,错失论文首发权也许就会错失诺贝尔奖哦。

阿旺有过10次一字不改、投稿手稿即经同行评议直接被国际期刊接受发表的辉煌时刻,其中1篇Commentary、5篇Letter to the Editor、4篇论著。

阿旺考虑了一下,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:

(1)语言流畅,没有语病;

(2)研究设计合理、数据详细,文章结构清晰、论据充分,参考文献引用得当;

(3)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或现实意义,说白了,发表后应该会吸引读者引用。

(4)合乎审稿专家和编辑胃口,在投稿期刊刊载范围内。

坦白说,除了主编邀请的Commentary及Letter to the Editor类文章外,自由投稿到国际同行评议期刊不经修改直接发表的案例着实不多。

这样成功的案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:语言真的很重要。不要轻信那些大咖说,语言没所谓,idea第一。创新性再高,语言描述不清,编辑和审稿专家读不懂,等于0。

阿旺曾请教2本国际同行评议期刊主编,对于非英语母语国家而本身对语言又不太有信心的作者,是否该在投稿前进行语言润色。两位主编回答极其一致:建议在投稿前进行语言润色。因为投稿后如果他们觉得语言有问题,还是会建议语言润色,但是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往往有2种:修改后重投或者大修。与其后面浪费时间,还不如直接投稿前润色,既减少了波折、又缩短了文章处理时间。

小编顺手推荐下我们的语言润色服务哦!

一次小修后拒稿的经历阿旺终身难忘。文章经两位同行评议后,总体评价都是interesting、good。一位同行评议专家非常nice,帮忙全文修订了语言;另一位提了一个意见,建议文章发short communication而不是research article。那一年阿旺29岁,血气方刚、踌躇满志。受到同行评议意见后,奋笔疾书,怎么能发short communication,不能、不可以、不可能!

同时,阿旺在response letter 中写了一句回复:能不能发论著你说了不算,而是主编说了算。阿旺一时脑抽风,以为自己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,却不知命运是掌握在审稿专家手中。果不其然,第二天阿旺即收到退稿信:一位专家同意接受;另一外专家坚决要求拒稿,并附上洋洋洒洒4页审稿意见(初审意见不到半页),从文章标题到阿旺人品都被批的一文不值。


阿旺现在每周也至少审一篇英文稿件,换位思考,如果有人在response letter里附上这么一句大不敬的话,阿旺也会气疯了。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:

尊重审稿专家、尊重审稿意见,

尊重审稿专家、尊重审稿意见,

尊重审稿专家、尊重审稿意见!

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。

在提交修回说明时,一定要认真、礼貌回答审稿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;即使无法回答或者不能完成补充实验,也要礼貌、客观陈述面临的困境;即使审稿人有些问题比较苛刻或者不一定准确,也要引用文献进行阐述,切不可一味反驳。


阿旺还有一次文章接受后被拒再接受的经历。文章经过3位同行专家同行评议后大修、第二轮小修后就接受了。突然有一天,阿旺收到主编来信,通知我文章拒稿,阿旺极其震惊。天下之大,无奇不有,但是居然还有煮熟的鸭子飞走了这种事情,更何况这种事怎么可以发生在我身上。阿旺愤慨不已,怀着悲愤交加的心情给主编写信,这一写就是30天啊,连续30天,主编都没有回复。但是,奇迹总是给阿旺这个“脸大”的人准备的。第31天,主编给阿旺发来了论文校样,只不过文章有论文改为research note。哦,500欧元的彩图制版费也不收了。

这段经历告诉我们:不要轻言放弃。“不抛弃、不放弃”既是《士兵突击》教给我们的励志名言,更是我们在科研道路上孜孜追求的不二真言。


阿旺还有一次历经15本期刊最终被接受的经历。各位看官可能质疑阿旺是不是期望过高、或者选择的杂志不对,都不是,全部期刊都进入了同行评议,而且同行评议结果都极其一致:文章很好,但是文中选择的标准是中国的、不是全球性标准,所以不能在国际同行评议期刊发表。幸运地是,最终这篇文章在Q2期刊发表,虽经曲折,但结果美好。我想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如果投到国际期刊,就该采用国际标准,所以方法中描述很重要。

在国际同行评议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比较多以后,一般都会收到审稿邀请。很多人对于这样的邀请置若罔闻、不管不顾,如果你确实没空或者没兴趣,也建议你回复decline;如果accept,那就请在due time前完成。你想想,你的文章也在经历同样的事情,所以请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、请不要忽视别人辛苦得来的文章。阿旺经常受邀同行评议,也有幸为一本Q1期刊撰写了一篇commentary。

请记住:同行评议既是对你学术水平的肯定,也是你作为科学家的神圣职责,虽然没有物质奖励作为回报;invited commentary更是对你学术水平和审稿水平的高度认可。

最后,阿旺想说:多读多写多改不是不重要,但是要走心。文献读完,啥意思不懂、第二天全忘,有用吗?英文稿件产自翻译软件,会有效果吗?别人帮你改的文章,你直接“接受对文档的所有修订”,这样会有提高吗?

客观分析你的数据、亲自尝试去直接写英文稿件、投稿前语言润色、礼貌回复每一条审稿意见、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,假以时日,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
上一篇:Discovery vs. Development:从诺奖看论文首发权的重要性

下一篇:没有了

返回